best365网页版(中国)登录入口 - App Platform

企业文化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企业文化 > 盐业史话

重庆中井坝盐业遗址:“泼炉印灶”蕴藏先民智慧
信息来源: 发布时间:2014-04-21 浏览:4159 次

近日,彭水郁山中井坝盐业遗址成为了考古界的焦点——通过了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,跻身全国25强。而这个被誉为文物界“奥斯卡”的奖项,在历届评选中重庆仅获得过4项。 

中井坝盐业遗址作为目前全国井盐考古发掘中保存最完好的遗存,它盐场作坊里的泥土为何呈火红色?史料上记载的节能    制盐法“泼炉印灶”如何得到印证和还原?飞水盐井背后又掩藏着哪些秘密? 

带着这些疑问,3月31日,记者前往这个明清时期的制盐作坊,探寻先民们制盐的智慧和秘方。 

火红色泥土背后有何秘密?

为提供燃料周边树木曾被砍伐殆尽 

沿着郁山老镇狭窄的公路向碧绿的中井河边走去,临河的堡坎下,有一片用铁制保护棚严密包围的区域。从一扇小门探入,突兀的火红色土壤猛地跃入眼帘,中井坝盐业遗址正在这里安详地“沉睡”。 
令人疑惑的是,遗址周边的泥土都是正常的褐色,为何只有这里呈火红色? 
“此处的泥土是在数百年烈火的烤炙中渐渐形成的色泽。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杜继臣道出了谜底。当地人称,为了使用制盐的燃料,这里常年不熄的炉火需消耗大量木材,周围山上的树木曾被砍伐殆尽,直到煤炭被发现后,荒山才重新披上绿装。 

杜继臣指着脚下数道整齐排列、长达数米的阶梯状巨大沟壑说:“这就是古人们用来制盐的灶。” 

记者从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考古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发现,最大的灶台长980厘米,宽174厘米,最深处达165厘米。 

而这样的“巨灶”并不只有一个,在初次发掘的数百平方米土地上,考古队员们就曾找到12座朝着河边延伸的“巨灶”,它们中的8座,紧密地挨在一起,就像是被一把巨大的钉耙深深挖过。 

‘巨灶’并不是一路平坦地延伸,它们的内部就像向下的楼梯一样,被分成三阶。”杜继臣说,古人这样设计盐灶是有原因的——每一阶都有不同的用处。 

“最下面一层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灶膛,它的侧壁用不规则的卵石砌成,上方架着炉条,炉条上的燃料燃烧完后,就顺着炉条间的缝隙漏到灶膛里,站在灶膛旁的工人可以很方便地将这些废料清理出炉灶。”杜继臣说。 

而上面的两层,则分别被称为炉田和甑子,它们都是用来架锅的。按照最宽的灶达到174厘米,就可以想象,在这些“巨灶”之上架设的锅具,直径也起码超过1米。 

杜继臣说,一个灶台上,至少会有两口这样的“巨锅”。而据同治四年版《彭水县志》记载:“郁井盐灶……灶以黄泥筑砌,一灶

为何神秘土球“长”满灶台内壁? 

“泼炉印灶”技艺为制盐节约了燃料 

除了分成不同的阶层,在每一个“巨灶”的炉田和甑子内壁上,惊奇地镶满了直径20至30厘米的红褐色土球,最多的甚至有上百个这样的土球。 

那么,这些数量庞大的神秘土球究竟是做何而用呢? 

为此,记者找到了市文化遗产院考古工作人员牛英彬,曾负责去年中井坝盐业遗址考古工作的他告诉记者,这些被古人称为土壳的球状物体,并不是为了装饰灶台,而是肩负着一项重要作用——节能,“土球里蕴含了一种古传制盐技艺——‘泼炉印灶’。” 

何为“泼炉印灶”?《彭水县志》曾有记载:“灶以黄泥筑砌,一灶五锅,井水入锅不能成盐,以之浸渍于灶,咸水皆入灶泥之内,次日则掘此灶土,浸水煎熬五日,而灶掘尽。又另行作灶,浸之掘之亦如前法。”简单来说,就是当甑子、炉田被火烧到一定程度后,盐工们便不断地将制盐的卤水印入炉田,并泼淋甑子内外。卤水通过火力蒸发水分,使炉田及甑子内的土壳吸收盐分。 

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仁湘此前向媒体表示,郁山镇附近的制盐卤水含盐度比海水还要低,如果直接烧制,将浪费大量燃料,而通过这种“泼炉印灶”的方法,卤水的含盐度得到大大提高,为盐工们制盐节约了燃料。 
如此先进的制盐方式,究竟一天能制多少盐?59岁的当地村民曾德品告诉记者:“小时候听老人说,这里曾有陈家、曾家、童家、支家四大制盐商,一个灶一天一夜可以产盐300多斤。” 
  制盐用的关键原料从何而来? 

飞水盐井曾引蚩尤部落“光临” 

俗话说,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”制盐的工具找到了,那么制盐用的关键原料——卤水又是从哪里来呢?奇怪的是,考古队员们当时并没有在遗址就近的地方找到盐井的遗址。 

杜继臣带领记者来到离作坊千余米外的山下,他指着斑驳崖壁上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柱洞说,这就是答案——源源不绝的卤水,正是顺着这些柱洞上搭建起的输卤笕道,被引入作坊之中。 

架设在崖壁上的这些输卤笕道,是通过较大楠竹或斑竹打通内节,制成竹笕后连接而成。这些竹笕一头连着盐井,另一头则直通作坊里的蓄卤池。

杜继臣说,除了人工架设的笕道以外,在同治四年的《彭水县志》中记载:“飞井在郁镇北四五里伏牛山之右,水从石壁中飞出,下以船盛之”、“隶籍于井者,以小舟泊飞水”的船运方式。 

走到这里,令人不禁好奇:这个供给卤水的神秘源头究竟又藏在何处? 

顺着输卤笕道,经过一段嶙峋的山路,盐井源头的庐山真面目才终于显露——一股手臂粗的白色山泉从数米高的岩隙中飞出,跌落在清澈平静的河面上…… 

【返回上一页】